全文长 3800 字中兴证券,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
“九一八”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开端,因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,东北迅速沦陷,日军在华犯下烧杀抢掠、人体实验等滔天罪行,致3500多万同胞伤亡。
危难之际,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联等力量浴血奋战14年,无数先烈以生命捍卫民族尊严。94年后的今天,防空警报仍在警醒国人:忘记历史即是背叛,落后就要挨打。
当防空警报划破长空,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问:“这声鸣响在说什么?”比起堆砌枯燥的历史年份,不如用沈阳“九一八”历史博物馆里9件真实留存的“老物件”做桥梁。它们带着战火的烙印,藏着先辈的坚守,能让孩子真切读懂:我们为什么要永远记住这一天。
1
残历碑上的弹痕:
破碎的日子,藏着不能忘的痛
走进沈阳“九一八”历史博物馆,最先映入眼帘的,是一座形似“台历”的巨大雕塑——残历碑。它的“日历页”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,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。
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,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,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。左面的一页镌刻着“九·一八”事变的史实:“夜十时许,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,反诬中国军队所为,遂攻占北大营。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,国难降临,人民奋起抗争。”
给孩子的话:
残历碑的弹痕与缺角,是一个民族曾遭遇苦难的印记。它提醒我们,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礼物。如今我们在碑前献花,本质上是对守护和平许下承诺。在生活中,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,珍惜课堂上的学习机会,不浪费来之不易的幸福,就是用行动践行这份承诺,不让历史的伤痛重复上演。
2
刘仲明的相机:
镜头里藏着不低头的真相
在博物馆的展区内,一台黑色老式相机静静陈列,金属机身早已氧化,但镜头依然能映出光影,这是医学教授刘仲明的“武器”。
1931年,日军侵占东北后,还想靠谎言掩盖侵略真相。刘仲明、毕天民、张查理、巩天民等9位爱国人士(被称为“沈阳九君子”),决心用证据戳穿谎言。小组成员在刘仲明家里开过一个紧急会议后,便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“取证”工作。
当时的沈阳日军横行,百姓大多闭门不出,偶尔出门也是脚步匆匆。时任奉天商会会长的巩天民却异常忙碌,为了拍摄到日军侵华的证据,巩天民通常会选择在阳光最好的上午行动。刘仲明也拿着这台相机,偷偷穿梭在沈阳街头:日军烧毁的民房、被强占的工厂、流离失所的百姓……他冒着被抓的危险,把这些画面一一拍下来,每一张照片,都是日军侵华的铁证。
给孩子的话:
刘仲明爷爷的相机,是坚守真相的象征。面对谎言与强权,他没有退缩,而是用镜头记录下最真实的罪恶,这背后是对正义的执着。对你们而言,坚守真相不是遥远的口号。考试时凭实力作答,不投机取巧;发现错误时敢于承认,不推诿掩饰;看到不公时勇于发声,不袖手旁观。这些选择,正是对有骨气最生动的诠释。
3
绣着TRUTH的蓝布袋:
布袋子装着沉甸甸的勇气
紧挨着相机的,是一个褪色的蓝色布袋,上面用白丝线绣着英文“TRUTH”(真相),针脚细密,能看出缝制时的用心。这就是“九君子”用来装侵华证据的袋子。为了让国际调查团看懂证据,“九君子”把搜集到的300多件材料,如日军的命令、布告、百姓的证言、刘仲明拍的照片等,全部译成英文,装订成册。他们知道,这份材料一旦被日军发现,所有人都会有生命危险。于是,有人负责翻译,有人负责装订,有人负责秘密运送,像传递“接力棒”一样,把袋子安全送到调查团手中。这个小小的蓝布袋,装下的不只是纸页,更是9位普通人面对侵略者时,豁出性命也要守护的正义。
给孩子的话:
“TRUTH”是“真相”的意思,绣在布袋上,就像在说“我们要让全世界知道真相”。“九君子”们明明知道危险,却还是一起完成这件事,这就是团结的勇气。就像我们拔河时,大家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才能赢;遇到困难时,和小伙伴互相帮忙,也能变得更勇敢。
4
平顶山惨案的子弹头:中兴证券
锈迹里藏着不能忘的伤痛
在馆内,5枚锈迹斑斑的子弹头被放在玻璃盒里,金属表面的暗红痕迹,是岁月无法抹去的血印。它们1971年在抚顺平顶山惨案遗址出土,这些子弹头沾染着平顶山无辜平民的鲜血,见证了一场残忍的屠杀。
1932年中秋节后,日军为了报复百姓支持抗日,闯进平顶山村庄,把全村男女老少赶到山下,用机枪扫射。3000多名无辜平民,就这样倒在血泊中,这5枚子弹头,就是当时日军暴行的“铁证”。
给孩子的话:
这些带着锈迹的子弹头,是侵略者暴行的铁证,也让我们读懂“战争”二字的沉重。它会摧毁家园,拆散家庭,让无辜的人失去一切。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,更要懂得:“珍惜和平”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具体的行动。与同学友好相处,用沟通化解矛盾,拒绝争吵与冲突;体谅父母的付出,感恩身边的温暖;尊重不同的声音,学会包容与理解,用善意守护我们当下的安稳。
5
左秀海的狱中书简:
草纸上写着放不下的家国
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,一张泛黄的稻草纸书信静静躺着,字迹是用铅笔写的,有些地方已经模糊,但“所恨者未能杀敌首万千,以消我胸中豪愤耳”这句话,依然力透纸背。这是左秀海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,信中字字泣血。
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左秀海在凤城县组织大家抗日,却被叛徒出卖,关进了监狱。1937年1月,知道自己即将被处死的他,在狱中写下这封信。信里,他遗憾没能多杀敌人,却从未后悔抗日;他牵挂妻子,却更放不下被侵略的国家。不久后,他被日军残忍杀害。这张薄薄的草纸,装下了一位战士对家国的爱,也装下了中国人宁死不投降的骨气。
给孩子的话:
左秀海爷爷在信中写下的遗憾,藏着对国家最深沉的爱。他遗憾没能多为国家战斗,却始终坚守着不向侵略者低头的骨气。这份家国情怀,对你们而言,体现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。升国旗时,保持肃静、行注目礼,是对国家的尊重;认真学好每一门功课,锻炼好身体,是为将来建设国家储备力量;爱护校园、维护集体荣誉,是把爱国家落实到身边的小事中。
6
宋铁岩的书箱:
木盒子里藏着打不碎的信仰
行走在展馆中,一个深棕色的木制书箱格外显眼,盖子内侧有几行钢笔字,是它的主人宋铁岩留下的。这个书箱是1926年宋铁岩结婚时做的,后来成了他存放秘密的地方。
宋铁岩是东北抗联第一军的政治部主任,负责给战士们讲革命道理。他把日记、进步书刊、抗日文件都藏在这个书箱里,哪怕行军打仗,也尽量带着它。1937年2月,在和日军的战斗中,他被子弹击中,壮烈牺牲,年仅28岁。这个书箱里的每一本书、每一页纸,都藏着宋铁岩让中国变好的信仰。哪怕面对死亡,这份信仰也从未动摇。
给孩子的话:
宋铁岩爷爷的书箱,装着他改变国家命运的信仰。他坚信,多读书、多学习,才能让国家摆脱苦难。这份信仰,对你们同样重要。你们当下的每一次阅读、每一次思考、每一次对难题的攻克,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“储备力量”。就像宋爷爷带着书箱奔赴战场,你们带着知识与本领成长,未来才能有能力守护自己珍视的一切,让国家变得更强大。
7
“还我河山”手提兜:
布兜里装着拆不散的坚持
“收复东北失地,1938”,“还我河山”,在馆内的一面墙壁上,一个发白的布手提兜,字迹虽旧,却依然有力。这是教育家车向忱夫妇用过的兜子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东北被日军占领,车向忱看着很多孩子没法上学,心里特别着急。他带着这个手提兜,多次往返关内外,一边组织抗日救亡活动,一边创办平民学校,让穷苦孩子也能读书。这个手提兜,陪着他走过无数路,装过课本、装过宣传册,更装着他不让孩子失学、不让国家失地的坚持。
给孩子的话:
“还我河山”四个字,是车向忱爷爷那代人收复家园、守护尊严的决心。他用手提兜装着课本与希望,让更多孩子读书识字,因为他知道,一个国家的强大,离不开每一个人的成长。如今,你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,更要明白:认真汲取知识,培养自己的能力,不仅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,更是为了接过前辈的“接力棒”。当你们成为有担当、有本领的人,就是对“收复河山”最好的传承。
8
抗联战士的靰鞡鞋:
牛皮鞋里藏着冻不僵的意志
这一双造型特别的牛皮鞋:鞋面有一圈褶子,鞋口串着牛皮带,鞋底厚厚的——这是东北抗联战士冬天穿的靰鞡鞋。
东北的冬天零下三四十度,雪能没过膝盖,战士们没有足够的棉衣,全靠这双靰鞡鞋保暖。鞋子里会塞上山里的靰鞡草,踩实了既暖和又防滑。很多战士穿着它,在雪地里行军、打仗,脚冻得又红又肿,甚至生了冻疮,却从没喊过苦。这双鞋,陪着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坚持战斗,见证了他们冻不僵的意志。
给孩子的话:
这双简陋的靰鞡鞋,见证了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宁折不弯的坚韧。他们吃不饱、穿不暖,却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。这份坚韧,是你们成长中最该学习的品质。遇到难题时,不轻易放弃,多尝试几次解法;跑步累到极限时,咬咬牙再坚持一步;面对失败时,不气馁、总结经验重新出发。真正的强大,从来不是不经历困难,而是在困难中始终保持向前的勇气。
9
抗联被服厂的缝纫机:
铁机器里藏着拧成绳的力量
这是一台黑色缝纫机,机身有多处磨损,踏板上似乎还留着淡淡的脚印——这是抗联被服厂用来给战士们做军装的机器。日军为了打垮抗联,切断了他们的补给,战士们常常缺衣少穿。于是,抗联被服厂,用缝纫机赶制军装、缝补衣服。这台缝纫机,不是普通的机器,而是后方百姓和前线战士“拧成一股绳”的证明:大家心连着心,再难的仗也能打下去。
给孩子的话:
这台老旧的缝纫机,藏着团结协作的智慧。前线战士浴血奋战,后方百姓用缝纫机赶制军装,大家心往一处想,才扛过了最艰难的岁月。这启示我们,任何有价值的事,都离不开分工与配合。在班级里,有人负责组织活动,有人负责记录,有人负责服务,才能让集体更温暖;在生活中,体谅父母的辛劳,主动分担家务;在团队中,发挥自己的优势,配合他人的不足,这种拧成一股绳的力量,能让我们走得更远。
让文物说话,把骨气刻进心里
这9件文物藏品,没有华丽的外表,却藏着中国人最珍贵的品质:残历碑透着的坚毅、刘仲明相机里的正义、左秀海书信里的骨气、靰鞡鞋里的坚韧、缝纫机里的团结……它们告诉孩子,“九一八”不是遥远的故事,而是无数普通人用勇气和坚守,筑起的“民族脊梁”。
记住这些文物,不是为了沉浸在伤痛里,而是要让孩子明白:现在的和平,是用先辈的骨气换来的;未来的强大,需要我们把这份骨气传承下去,做一个有担当、有勇气、爱国家的人,就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。
校长派投稿邮箱:xzpxzzk@163.com
中小学\"十五五\"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·专题八讲
邀请函|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
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
2025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力高级研修班暨《班主任说》编委会遴选
图片来源|中国文物报、红色之声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
编辑|智库君
说明|校长派尊重原创,版权为原作者所有,若侵权,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。
我们在一起,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!
炒股杠杆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